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全球各經濟體央行持有的外匯儲備中,人民幣資產占比升至2.01%,創(chuàng)2016年10月以來最高水平。
但同時,以美元計價的外匯儲備占比從2014年的66%下降到2019年第三季度的61.78%。人民幣開始崛起了!
儲備貨幣是如何形成的?
一國的外匯儲備是央行保有的外匯資產,是國際清償能力的重要體現,和調節(jié)國際收支、匯率等的重要手段。
外匯儲備的形成主要來自于資本流入(比如外國直接投資)和貿易順差(比如出口)。比如A企業(yè)對外出口賺取了100萬美元,則A企業(yè)需要將這100萬美元去銀行兌換成人民幣在國內流通;同樣,海外機構也需要將外幣兌換成人民幣來國內投資。而商業(yè)銀行收到的這些外幣到了央行那里,便形成了外匯儲備的一部分。
由于我國對外貿易多元化,所以外匯儲備中的外幣不可能只是美元。根據中金公司數據(2016年)顯示,除美元外,歐元和英鎊占我國外儲比例分別約為20%和10%,日元最低,約為3%。
人民幣的儲備貨幣之路
2015年12月,IMF宣布將人民幣納入SDR籃子,但2017年才是人民幣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元年,因為在當年3月,IMF首次披露了人民幣在官方外匯儲備中的占比:2016年四季度,人民幣在官方外匯儲備中的占比為1.07%;2016年底,已經有56個國家和地區(qū)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
但是這些國家和地區(qū)持有人民幣數量并不多,因為我國的金融市場還不足夠開放,使得歐洲不少國家僅僅只是“有意向持有”罷了。因為那時人民幣占全球外匯市場日均交易量比例僅為2%,連日元的1/5都不到!
為此,2016年中國在外匯和債券市場、交易時間、交易幣種等方面加大開放力度,努力提升人民幣在國際結算中的交易比例。畢竟交易量上去了,儲備貨幣的比重才會上去。
由于亞洲的人民幣交易量需求大,中國又跟非洲兄弟關系比較好,所以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在亞非的進展比較順利。比如2014年尼日利亞央行宣布將把該國外匯儲備中的人民幣儲備從2%增加至7%。2018年央行與尼日利亞央行簽署了中尼雙邊本幣互換協(xié)議。
努力終究沒有白費:2017年德國央行宣布決定將人民幣資產納入外匯儲備;2018年1月,法國央行表示已持有一些人民幣外匯儲備。
儲備貨幣之路,任重道遠
迄今為止,人民幣國際化,并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成就有目共睹,但人民幣要成為全球貨幣,就必須經受得住國際上的各種金融沖擊,至少對于歐美來說,他們希望咱們全面放開資本賬戶。
可是現在國內的資本市場和投資者不成熟,全面放開資本賬戶非常危險,因為一旦放開,馬上就有大量國際熱錢進來,進來之后,把國內股市、樓市炒高,再獲利清倉,人民幣就會面臨巨大的貶值壓力,和國內資產泡沫。
所以,當前人民幣并不適于去充當一個全球貨幣的角色,這也決定了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資本賬戶未完全開放,匯率仍受控制的情況下,人民幣在各國增持背景下要成為世界儲備貨幣,至少還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文章作者的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原創(chuàng)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舉報郵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