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第一個月,全球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數突破一億,很多國家仍然在努力抗擊疫情。

其中,老年人和患有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基礎疾病的新冠患者很受累,容易發(fā)展為重癥,往往預后較差。[1]

而令人驚喜的是,不少國內外權威研究表明,經典降糖藥 二甲雙胍有利于降低糖尿病合并新冠感染人群的死亡風險!

當糖尿病遇上新冠

二甲雙胍再顯“神通”

2020年6月,來自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的研究團隊,在Am J Trop Med Hyg雜志發(fā)表了一項研究結果。[2]

這項研究共納入283例糖尿病患者,其中二甲雙胍組(使用二甲雙胍單藥或聯(lián)合治療)104例,無二甲雙胍組(使用非二甲雙胍降糖治療)179例。

兩組之間在性別、年齡、合并疾病、臨床嚴重程度、呼吸支持治療模式上無顯著差異。

結果顯示,雖然兩組的住院時間相差無幾,但與非二甲雙胍組相比,二甲雙胍組的住院死亡率明顯降低(12.3% vs 2.9%,P=0.01)(如下表)。

二甲雙胍組與非二甲雙胍組患者臨床結局比較

國外也有不少研究團隊,對二甲雙胍治療與糖尿病合并新冠感染人群死亡率的關系進行了回顧性研究。

最新發(fā)表在Front Endocrinol雜志上的一項美國回顧性研究,分析了在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翰醫(yī)院接受新冠肺炎檢測的25326例患者數據,其中有604例檢測為陽性,其余為陰性。[3]

結果表明,在校正了年齡、性別、種族、肥胖和血壓因素后, 糖尿病作為獨立風險因素,與新冠肺炎死亡率急劇升高有關。

研究還發(fā)現(xiàn),既往是否使用胰島素對死亡風險無影響,但二甲雙胍使用者相對于非二甲雙胍使用者可顯著降低糖尿病合并新冠肺炎患者的死亡率。

一項納入了6256例新冠肺炎住院患者的美國回顧性研究,結果同樣表明, 二甲雙胍可顯著降低女性新冠死亡風險。[4]

此外,還有發(fā)表在Obesity Medicine雜志的一篇薈萃分析,共納入關于新冠肺炎和二甲雙胍的5項研究,涵蓋6937名患者。[5]

分析結果顯示,相比非二甲雙胍組,糖尿病合并新冠感染患者使用二甲雙胍與死亡率降低相關。

以上的種種研究都表明, 服用二甲雙胍與糖尿病合并新冠肺炎患者的死亡率呈負相關。

雖然其中的機制尚不明確,但學術界普遍認為,這可能和二甲雙胍的抗感染作用有關。

二甲雙胍,如何降低糖尿病人群

感染新冠的死亡率?

在新冠肺炎危重癥患者中,大量人群可見細胞因子風暴發(fā)生。[6]

細胞因子風暴,實際是細胞因子的過度反應。主要是指人的免疫系統(tǒng)對外界病毒和一些感染的誘因“不分敵我”時,過度反應分泌大量促炎因子,導致炎癥反應失控,從而對自身器官組織造成損傷。

以新冠肺炎來說,過度的免疫反應易導致患者長期肺損傷和纖維化,導致功能障礙、生活質量下降,甚至死亡。[7]

而二甲雙胍 除了降糖,還有改善炎癥與調節(jié)巨噬細胞功能等作用,從而減少重癥和死亡風險。 [8]

還有研究提示,二甲雙胍有抑制免疫應答的作用。

這主要通過在免疫細胞中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酶(AMPK通路),并抑制下游雷帕霉素機能靶標蛋白1(mTORC1),以及降低線粒體氧化應激ROS等方式,最終抑制多種免疫細胞的活性,如阻止單核細胞向巨噬細胞分化并限制活化了的巨噬細胞的促炎能力,促進T細胞向調節(jié)/記憶T細胞轉換,降低中性粒細胞的遷移等。

不管是臨床研究結果,還是目前對于合并新冠肺炎的糖尿病患者管理建議[10]都支持:

如無禁忌,確診前使用二甲雙胍的糖尿病人群,在感染新冠后應該繼續(xù)使用二甲雙胍治療。

因此,在疫情期間,糖尿病患者要考慮合理用藥,降低自身風險。

經典老藥二甲雙胍,歷久彌新

二甲雙胍自德國默克原研并在臨床應用已有 60多年。在口服降糖藥的“江湖”里,盡管新秀層出不窮,但始終無法撼動二甲雙胍的“霸主”地位——

作為治療2型糖尿病的一線藥物,被包括中國指南在內的眾多國內外權威糖尿病臨床實踐指南所推薦。

除降糖以外,二甲雙胍還具有不少額外臨床獲益,如 保護心血管、保護腎臟、抗腫瘤、抗炎、調節(jié)免疫等。

而在疫情常態(tài)化的今天,這個有著六十余年臨床應用經驗的經典老藥,再一次展現(xiàn)了它的魅力。

可以預見,歷久彌新的二甲雙胍在未來人類治療糖尿病的進程中還會繼續(xù)發(fā)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國家衛(wèi)建委.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八版). 2020.

[2]Luo P, et al. Am J Trop Med Hyg. 2020 Jul;103(1):69-72.

[6]Huang C, et al. 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infected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Wuhan, China. The Lancet, 2020.

[7]Yufang Shi, Ying Wang, Changshun Shao, et al. COVID-19 Infection: The Perspectives on Immune Responses[J]. Cell Death Differ, 2020 27(5):1451-1454.

[8]Mark Schuiveling, Nadia Vazirpanah, Timothy R D J Radstake, et al. Curr Drug Targets, 2018, 19(8):945-959.

[9]Zumla A, et al. Lancet. 2020 Feb 5. pii: S0140-6736(20)30305-6. doi: 10.1016/S0140-6736(20)30305-6. [Epub ahead of print]

[10]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 中華糖尿病雜志, 2020,12(02): 73-75.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文章作者的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原創(chuàng)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舉報郵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