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權威媒體報道:

10月27日,外匯市場自律機制秘書處發(fā)布消息稱,據(jù)了解,近期部分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價行基于自身對經(jīng)濟基本面和市場情況的判斷, 陸續(xù)主動將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價模型中的“逆周期因子”淡出使用。調整后的報價模型有利于提升報價行中間價報價的透明度、基準性和有效性,也是外匯市場自律機制中市場主體發(fā)揮作用的體現(xiàn)。

上面這段話的亮點是: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價模型中的“逆周期因子”淡出使用。

很多人對逆周期因子感到陌生,但實際上它對人民幣中間價有較大影響。

那么什么是人民幣中間價呢?

我們知道,在利率市場里有基準利率,目前,貸款層面的“基準利率”是LPR利率,分為一年期和五年期。存款方面的基準利率是存款基準利率?;鶞世暑愃朴诠墒蠯線圖里的均線,股市一般會圍繞均線波動。

而人民幣匯率市場的基準利率可以理解為人民幣中間價,所以說人民幣中間價對匯率市場影響很大。

那么逆周期因子呢?又是怎么回事?

逆周期因子在特殊時期,往往起到特殊作用。2015年8月11日后,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出現(xiàn)大幅下跌,從6.2097下跌到2017年初的6.9557,幅度高達12%,后來央行在2017年5月份央行引入逆周期因子,人民幣匯率止跌回升。2018年1月9日,新浪援引媒體說,央行于近期通知部分中間價報價行,對人民幣中間價形成機制中的逆周期因子參數(shù)進行調整,調整后相當于不進行逆周期調節(jié)。當時的背景是人民幣處于顯著的升值趨勢當中。

而當前的背景是: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從今年5月27日7.1765的低點一路升值到10月21日的6.6400,累計升值超過5000點。說得更直白一點,5月27日1萬美元可以換得71765元人民幣,而到了10月21日的高點時,只能換得66400元人民幣,損失了5365元。

我們可以這么理解:逆周期因子相當于減速劑作用,漲得快了,會適當減速,跌得快了也會適當減速,讓市場保持理性。

而此次管理層表明:陸續(xù)主動將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價模型中的“逆周期因子”淡出使用,怎么理解?

有可能暫時退出使用,也有可能是逐漸從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價模型中剔除,總之不管怎樣,起碼說明在央行在抑制人民幣過快上漲。

稍早前的10月10日,央行宣布:自2020年10月12日起,將遠期售匯業(yè)務的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從20%下調為0。

我在10月11日《人民幣,一個大消息!》一文當中說過:外匯風險準備金是央行在2015年“811匯改”之后設立一項制度,意思是向開展代客遠期售匯業(yè)務的金融機構收取外匯風險準備金,初始的準備金率定了20%,外匯風險準備金凍結期為一年,沒有利息。

如果降低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可以降低買入美元,賣出人民幣的成本,可以抑制人民幣過快升值。

歷史上,外匯風險準備金率調整的總規(guī)律是,在人民幣有顯著下跌壓力時上調;反之,人民幣有顯著上漲壓力時下調。

所以,我們可以這么認為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和逆周期因子是央行穩(wěn)定人民幣匯率的兩把“撒手锏”!在當前背景下,這對于抑制人民幣過快上漲有顯著的作用。

有人問下,人民幣升值不是挺好的嗎?為什么不讓它大漲呢?

人民幣大漲固然會顯得其價格更貴,可以買到更多的國外商品,出國留學、出國旅游也更省錢。但是對于出口型企業(yè)則帶來巨大打擊,因為你賺取的收入換得更少的人民幣,降低出口企業(yè)的積極性。

所以國家也在努力降低人民幣匯率非理性升值,未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還會有一定的升值空間,但極限值應該快到了。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文章作者的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jīng)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原創(chuàng)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舉報郵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