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

1.

要說數(shù)字時代的教育煩惱,沉迷手機這件事,必須擁有姓名。

孩子對待手機比對待親媽都親;

不管多鬧的孩子,給了手機就安靜;

打游戲時全神貫注,寫作業(yè)時三心二意;

沒有其他娛樂項目,只有電子游戲才是真愛;

……

這每一條,都是家長的錐心之痛。

在應對方法上,家長們也算是“各顯神通”,有的改手機密碼讓孩子打不開,有的直接掐掉網線大家都別上網了,有的直接豪橫搶走手機,還有的唯唯諾諾跟孩子商量再玩十分鐘行不行。

不管是堵還是疏,到了孩子那里總有辦法拿到手機。畢竟家長也會心軟:別的孩子都玩,他不玩不就沒有共同話題了嗎?不讓他玩他也會想辦法出去玩,還不如給他。

青少年沉溺于手機,這是時代的產物。要說一點都不讓他們接觸,那肯定不現(xiàn)實。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產物,有的年代的孩子沉迷于金庸小說,有的年代的孩子沉迷于瓊瑤電視劇,這些事物都無可厚非,也不會真的“毀”掉一個孩子。

年齡較大的孩子,偶爾用游戲解解壓,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我們真正需要關注的是,孩子在小的時候,就沒有些別的愛好,怎么就把手機當命根子了?

玩手機也好,做游戲也罷,都是為了滿足一個人的內心需求的,比如被理解、被接納、被尊重、優(yōu)質的依戀關系。

孩子背后缺乏的需求,從而沉溺電子產品的原因,才真的值得我們去深思。

2.

前不久,在網上看到一則新聞,一名初中生因為沉迷游戲,與父母發(fā)生爭吵,甚至揚言要跳樓輕生。

民警上門之后,對男孩進行了一番“硬核”開導:成績么不上不下,脾氣么比誰都大。不要在家里“豪橫”,有本事用成績豪橫?。∧阏f你要當主播當職業(yè)選手,你這水平遠遠不夠!

這硬核開導的確大快人心,或者說,“大快父母心”。

說的那些大道理,都是家長希望孩子懂得的,孩子可能會短暫因為這樣的激勵而放下手機,可是時間久了,很可能會被打回原形。

孩子真正需要被滿足的情感需求,比如被認可、被關懷的感覺,就像是他們精神需要吃的“正餐”,從游戲里獲得的“偽滿足”就像是飯后甜點。

你可以跟孩子曉之以理,告訴他們吃甜點不好,要少吃。由于短暫的刺激,他們可以忍著饑餓不去吃甜品。

如果沒有甜品,“正餐”能及時供給,孩子真的沒有那么需要甜品。

最怕的,就是家長不讓孩子吃甜品的同時,也沒有給他們提供充足的正餐。

《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就有一位“不給正餐”媽媽的求助。

她的女兒網癮到了一定地步,才上初二就逃課去網吧,沒錢了就跟同學借錢甚至偷錢去上網。孩子迷戀成這個樣子可怎么辦???

乍一聽確實為這位媽媽犯愁,但是我們需要真正 走進故事。

這孩子算是留守兒童,爸媽為了追生三胎把她送到舅舅家。只有 成績好的時候,媽媽才會打電話來夸她兩句。一次意外她受傷之后,在家休息了一段時間,回去之后成績就上不去了。

她不再優(yōu)秀,媽媽也不再夸獎她。

只有在游戲中,她的小世界里有人關注她,有系統(tǒng)鼓勵她,她覺得滿足。

她其實短暫戒掉過網癮,就是回到媽媽身邊,和父母朝夕相處,感受真實的興奮??蓻]有人去思考,是什么讓這孩子轉變。

在真正關心我們的人那里,我們獲得掌控感,或者是獲得被鼓勵贊賞的感覺,這是一種健康的滿足。

如果現(xiàn)實世界中沒有獲得這種滿足感,電子游戲就來招手了:來啊,你要的滿足,我能給你!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孩子沒有獲得滿足感,沒有獲得掌控感,所以他們寧愿沉溺在虛擬的“安全島”。

3.

我女兒算是不太愛玩手機的孩子了,但是每當我們工作忙,沒有人陪她的時候,她總是會問我:媽媽,我好無聊,我可以看一會電視嗎?

或者有時候帶她出去吃飯,小孩子早早就吃飽了,大人還在聊天說話,孩子這時又會鬧著玩手機了。

我們認真思考一下這樣的場景,真的是孩子離不開手機嗎?

其實并不是。

他們就像多余的人一樣,在周圍的環(huán)境中游走,心情當然會有些沮喪。

當一個孩子缺乏自發(fā)意識的時候,對周圍的事情缺乏興趣、好奇心、創(chuàng)造力,或者是他們的自發(fā)意識被家長打擊,告訴他們“乖乖的,不要亂動”時,他們當然會受挫,感到無聊。

如果這個時候,我們指著這些低頭玩手機的孩子說,“你看現(xiàn)在的孩子就知道玩手機”,是不是對他們太不公平了?

如果能“玩”家長,他們一定不會選擇玩手機。

孩子對網絡的癡迷,實際上是在提醒我們,他們需要幫助了,而不是一味地恐慌。

記得有一段時間,很流行一個游戲叫《我的世界》,游戲內容大概是玩家可以任意在空地修建城市,房屋,放置不同的人物和故事。

我雖然沒有玩過這個游戲,但是聽小朋友們講的時候我腦子里只有一個想法:這不就是我們小時候玩的過家家嗎?

如果家里有人跟孩子玩過家家,如果生活中有激起他們好奇心、創(chuàng)造力的事情,他們怎么會選擇用手機玩過家家?

游戲的一個積極作用,就是讓孩子提升對失敗、失控、挫敗的應對能力。

這是真實游戲能給孩子的成長,電子游戲在模仿家長的角色,給孩子像家,像父母一樣的體驗。

4.

玩手機有多香,我們成年人深有體會。

工作壓力大的時候,玩一把游戲釋放一下。需要博得關注的時候,在社交平臺發(fā)個動態(tài)。心里空虛的時候,刷個劇爽一下。電梯碰見熟人不想尬聊的時候,還能拿出手機避免尷尬。

要說手機給人帶來的滿足的確是不少,可是,為什么我們不希望孩子去從手機里獲得這樣的滿足感?

因為我們成年人可以處理這些信息,而一個孩子卻無法承受。

《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一書中在提到數(shù)字時代的時候指出,人在不成熟的時候,其注意力機制是無法處理過量信息的。過量信息會導致人注意力、記憶力、信息檢索能力出問題,如果注意力一直在處理過量信息,它們就無法重復發(fā)育。

孩子的注意力,很可能被過量的信息轟炸,從而讓他們本來就不成熟的注意力,被分散得更多。

再加上,孩子的成長是需要大量的鏡映來完善自我,他們需要的是從父母、老師、同齡人這些“鏡子”里,看到真實的自我。

他們是好是壞,是值得鼓勵的還是有挫敗感的,都可以從別人的“鏡子”里實現(xiàn)自我整合。

可如果我們把孩子交給了手機,交給了電子游戲,讓電子游戲成為他們的“鏡子”,那他們很難看到真實的自我。

在游戲里,他們永遠被接納,永遠被鼓勵,永遠可以重新開始下一局。如果這就是孩子以為的真實人生,那該多可怕。

低齡兒童的鏡映,最好不要來自手機。

說到這里問題又來了,家長沒有辦法從孩子手中“奪走”手機,這該怎么辦?

第一,如果孩子需要你的時候,不要用手機“充數(shù)”。

要相信孩子,他們對真實依戀關系的渴望,遠遠超過手機。

當他們需要家長陪玩的時候,那家長就應該放下手機,放下手里的一切事情,給孩子全方位的陪伴。

從游戲中能獲得接納感,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能獲得,他們自然不再單純沉溺于游戲。

數(shù)字時代,我們不再是孩子眼里的“萬能媽媽”,手機能提供的信息比我們多。

那么,我們就需要從其他方面,與孩子建立更好的關系,比如陪他們進行體育運動、一起做手工等等。

有最親近的人為他們點贊,他們就不會稀罕手機里那聲“unbelievable”。

第二,不要在孩子入迷的時候奪走手機。

我們在教育中,經常會犯一個錯誤,就是出了問題才想到糾正。

當孩子癡迷手機好久了,我們才想到要糾正這個錯誤。

其實,家長的確需要跟手機“爭寵”,但是一定不是在孩子與手機“濃情蜜意”的時候。

在我們與孩子親子狀態(tài)最佳的時候行動,“奪走”孩子對手機的依戀。

換句話說,就是讓我們與孩子的親近,多持續(xù)一點,孩子對手機的渴望就少一點。

當我們給孩子吃了足夠的“正餐”,自然就能建立“兩個自信”——

相信自己,已經給了孩子足夠的愛;相信孩子,即使吃一些“甜品”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作者:妙黛 中科院心理研究生,多平臺簽約爆文作者,集美貌與才華一身的90后辣媽。公眾號:妙黛有言(ID:miaodaiyouyan)往深處想,在淺處活——專注精神分析的教育與傳播。文章轉載于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文章作者的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原創(chuàng)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舉報郵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