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小葉子
來源 | 兒童心理課堂
ID | guanaibaby
生活中,為什么有的孩子心態(tài)積極樂觀,做什么事都充滿熱情活力,有的孩子卻自卑,敏感,小心翼翼?
這背后跟父母的養(yǎng)育方式有很大關系。
有人總結了5種不成熟的父母,他們會在無形中傷害著孩子,看看你中招了嗎?
01
從不過問孩子的感受和心理
孩子:媽媽,我遇到問題了。
媽媽:別找借口了!
最近這兩年未成年抑郁,自殺的現(xiàn)象越來越多。
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于,父母只管照顧孩子的身體,滿足孩子的吃穿需要,卻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和情感需求。
作為父母,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當一個小嬰兒哭鬧不止時,被媽媽輕輕地抱在懷里,溫柔的安撫,孩子會很快的平靜下來。
原來從出生沒多久,人類對于愛和情感的需要就開始了。
根據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從低級需要到高級需要
從金字塔的底部到頂尖,從生理需求到自我實現(xiàn),人的需要的等級越來越高。
讓孩子吃飽穿暖,給孩子提供舒適的環(huán)境,只是滿足了最底層的生理和安全上的需要。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他對更高層次的愛和歸屬、尊重的需要就會越來越強烈,如果這個時候,父母忽略孩子的心理和感受,孩子身上的問題就會不斷疊加出現(xiàn),導致親子關系劍拔弩張。
身邊有位爸爸,會給孩子買很多玩具,周末也會一家三口去游樂園,可他卻抱怨孩子跟自己不親,好幾次打算帶孩子出去,孩子都支支吾吾不要爸爸陪。
原來這位爸爸看似在陪伴著孩子,實際上一到了公園或者游樂場,他就要么刷手機,要么催促孩子快點玩,自己還有其他事,也不跟孩子互動,孩子玩耍的興致都沒有了。
不管是玩具也好,做游戲也好,這些東西本身沒有溫度,孩子真正喜歡的,是玩樂時可以跟父母有親昵的互動,情感上的交流。
比起吃喝拉撒的需要,給孩子足夠的愛和安全感,傾聽孩子內心的需求,對孩子的身心成長,更為重要,這關乎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
02
孩子情緒低落時
冷漠的回應他
在孩子遇到負面情緒,或者煩惱時,父母應該第一時間捕捉到孩子的異常,給孩子溫柔的關心和開導。
不理不睬或者冷嘲熱諷,都會讓孩子陷入更加無助和痛苦的泥沼。
一個網友提到了父母的冷漠帶給自己的傷害,很是讓人心疼。
她說小時候有一次自己因為接連幾天生病,在一次月考中沒有發(fā)揮好。
要強的她回到家心情很糟糕,本以為父母會安慰一下自己。
沒想到在廚房做飯的媽媽,聽說考得不好后,雖然沒有說什么,但廚房傳來噼里啪啦的聲音,這分明就是在表達自己的怒氣。
吃飯時,她小心翼翼不敢哭,不敢吱聲,一旁的父母誰也不說話,但都擺著一張低沉的臉,她說那一刻是她感到最委屈的一次,眼淚不爭氣的涌出來。
家本該是溫暖的避風港,父母該是孩子失意困頓時的引導者,現(xiàn)在卻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有些父母會抱怨“為什么孩子越大,越跟自己不親了”,難道不是因為在他們最需要關愛和保護的時候,你冷漠以對的結果嗎?
心理學家羅杰斯說:
“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span>
真正的愛,不是只接受孩子乖乖聽話的樣子,更包括她在遇到負面情緒時,你及時的撫慰和關心。
做給孩子雪中送炭的第一個人,這樣的親子關系才會堅不可摧。
03
情緒反復無常
今天:祝你過得愉快
明天:不要跟我說話,我現(xiàn)在沒時間
不管是婚姻,還是養(yǎng)娃,情緒穩(wěn)定的人,都是家里的定海神針。
今天對孩子笑臉相迎,明天又怒目相對,反復無常的脾氣,時間長了,任誰都要崩潰。
之前看到一位博主分享的自己小時候的一段經歷,感觸很多。
小時候的一些痛覺感受,會有很長時間的肌肉記憶。
有一次她坐在麥當勞的垃圾桶附近,服務員收盤子倒垃圾的聲音很大,咣當咣當,當她聽到這種聲音就開始心慌。
這種心慌,是小時候父母情緒不穩(wěn)定帶來的。
生氣時摔門摔東西的聲響,隱藏在心間的怒氣,還有隨時都可能爆發(fā)的語言和肢體的暴力。
雖然時間過去很久,小時候那種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恐懼和害怕,就和胳膊腿一樣,長在了身體里,植入了潛意識里,以至于再次聽到這種聲音,都會觸發(fā)自己敏感的神經。
千萬不要覺得孩子小,就認為負面情緒上的刺激,不會對孩子有什么影響。
一會風一會雨,會讓孩子不知所措,不敢做自己,因為他的注意力全在父母的喜怒上,隨時擔心自己的行為會惹怒父母,對孩子是一種無意義的內耗。
父母不斷修煉控制情緒的能力,保持平和穩(wěn)定的情緒,這是孩子獲得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最重要來源。
04
控制欲強
不允許孩子有獨立想法
孩子:我根本就不想踢足球!
爸爸:我比你更清楚你想要什么!
想起來之前一個女孩和媽媽之間發(fā)生的事,深感控制欲這種東西,有時候真的是無孔不入,甚至父母們自己都意識不到。
媽媽覺得女兒長大了,以前總是自己給女兒買衣服,這一次終于下決心讓女兒自己挑選。
到了商場,女兒挑了一件,看得出孩子很喜歡,就問媽媽的意見,誰知道媽媽來了一句,這個顏色太顯老了。
于是她又重新挑了一件別的,拿給媽媽看,結果媽媽還是一臉不滿意,挑來挑去,她說不想買了。
媽媽反而一臉輕松,好像在說“看吧,沒有你老媽,你還是不行。”
這種看似給孩子自由民主,實則內里還是想操控一切的行為,和直接控制,又有何區(qū)別呢?
有一次在書店遇到一對母子,媽媽讓孩子挑喜歡的書,當孩子選好后,她又說讀這些有什么用,對學習一點幫助都沒有,最后還是挑了一本實用性的練習冊。
打著為孩子好的名義,對孩子的選擇一再干涉,最后搞得自己筋疲力盡,孩子也深受其害。
德國心理治療師海靈格曾說:
“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家里沒有控制欲很強的人?!?/span>
總是插手孩子的事情,實質還是不信任、不相信孩子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可總是在背后支配孩子,孩子何時才能獨立行走,長本領呢?
退一步海闊天空,當你放手后,孩子做事情的積極性也會提高,自信心會提升,最后大家都輕松自在。
05
對孩子過于嚴格
孩子恐懼父母威懾力
孩子:如果我讓媽媽給我買個機器人,她會不會對我發(fā)瘋呢?
如果一個家庭里,孩子因為懼怕父母而變得很懂事,未必是一件好事,小時候壓抑自己想法的孩子,到了叛逆期,他的行為會更偏激,和父母的矛盾也會加深。
除了跟父母對抗外,最可怕的是,有不少孩子,因為害怕父母的懲罰,而做出一些不理智,傷害到自己的行為。
比如有些孩子身體受傷時,由于害怕告訴父母會被數(shù)落或者懲罰,就憋在心里不說,什么委屈都自己吞咽下去。
之前看到一個女孩的經歷,她說小學三年級時被摩托車撞了,騎摩托車的人還對自己罵罵咧咧,自己又害怕又委屈,一旁的小賣部老板還關切的問自己有沒有事,幸虧沒有傷到要害,她爬起來就繼續(xù)上學去了。
時隔很多年她才敢告訴媽媽,因為她覺得以媽媽的脾氣,可能會先責備痛罵自己,何必找不痛快。
和她有一樣經歷的人還真的不少,有的孩子被小狗抓撓,怕父母埋怨自己只知道瘋玩,就不敢說出來。
我們都知道被狗咬到,不打狂犬疫苗的后果是致命的,而且要盡快打,幸虧他的父母及時發(fā)現(xiàn),不然后果真的不堪設想。
當孩子有這種瞻前顧后的想法時,不正說明父母平時的教育過于嚴厲,不講情面嗎?
所以,在一些危險的事情上,我們真的要反復跟孩子強調:
遇事告訴父母,向父母求助。
爸爸媽媽永遠是孩子的后盾,是孩子最值得依賴的人。
當然,最重要的是我們不能辜負孩子的信任,不要關閉聆聽孩子心事的窗戶,給他一個放松自由的空間,讓他可以暢所欲言。
以上就是會傷害到孩子的5種行為,值得引起我們的反思和警醒。
養(yǎng)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路學習修煉,才能補足孩子成長需要的多種養(yǎng)分,發(fā)展出和諧親密的親子關系。
來源:兒童心理課堂(ID:guanaibaby),伴你探索解讀兒童心理,體會閱讀,學會看見,溫暖陪伴,一起成長。
7歲女童性早熟,只因床頭放了這個:家家都有,家長快自查!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文章作者的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原創(chuàng)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舉報郵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