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孩子開始上學讀書,媽媽就和“孩子的學習”打上交道。
不管職場,還是家里,孩子的學習,永遠都是排在最前面的頭等大事。
然而,不少媽媽發(fā)現(xiàn),自己管得越多,孩子學習的效果越差。
就連母子關系,還會因為雙方意見不合而變得緊張痛苦。
社會心理學家埃里?!じチ_姆說:
“大多數(shù)母親有能力給‘乳汁’,卻很少有母親有能力給‘蜂蜜’?!?/strong>
在孩子學習上,“乳汁”是媽媽的關心和愛,“蜂蜜”則是幫助孩子順利成長的營養(yǎng)。
單憑關愛,很難真正把孩子培養(yǎng)成才。
更重要的,是正確的教育方法。
如果孩子學習上出現(xiàn)這三種心理問題,一定跟媽媽的教育方式有關。
孩子不專注
是媽媽打擾出來的
有一次去朋友家,看到她兒子在上網(wǎng)課。
小男孩坐在客廳一個角落里學習,環(huán)境很嘈雜,朋友還時不時隔空喊一喊他:
“聽明白了沒?這些知識點記住下來。”
“你看其他人都在回答老師的問題,你還不快點連麥?”
“坐直,別七扭八歪的,坐沒坐相……”
一節(jié)課45分鐘,全程都是朋友的聲音。
還有抱怨:“我這兒子啊,注意力就是不集中,不提醒一下神都跑丟了?!?/p>
真想告訴她:孩子在學習,請別隨隨便便打擾。
不然,非但起不到提醒的作用,還會破壞孩子專注力的培養(yǎng)。
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說過:
“孩子專注力差,都是因為家長愛干擾。”
孩子正在認真聽講,全部心思都放在學習上。
這時,媽媽的嘮叨、囑咐和關心,完全是噪音,只會打斷他的思路,破壞他的專注。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有一個著名的專注力實驗。
邀請40組1~1.5歲的孩子和家長,分別給他們戴上眼球追蹤器,看看不同情境下孩子的專注力情況。
被蘭海制止后,媽媽默默觀察,意識到兒子不是在玩手指,而是在思考。
規(guī)定的時間過去了,兒子的表現(xiàn)讓媽媽大為驚訝。
兒子沒有“不專心”,而是全神貫注完成了挑戰(zhàn)。
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說過:
“孩子有一個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不喜歡被禁止、抑阻。"
要懂得遠離孩子的“學習現(xiàn)場”,保護孩子的專注力。
還孩子一個獨立、自由的學習空間,遠勝過媽媽10000句“溫馨提醒”。
只有孩子專注在學習上,他才能有機會享受成長的驚喜。
孩子磨蹭,是媽媽催出來的
孫儷曾經吐槽:
在餐廳吃飯,催兩個孩子去洗手,怎么催都沒人理她,心理斗爭許久,只能無奈繼續(xù)催。
這樣的場景,是多少媽媽的真實寫照。
不說平時表現(xiàn),跟學習有關的事情,孩子同樣是“越催越慢”。
有這樣一段情景劇。
小女孩在家寫作業(yè),媽媽走過來問:“今天作業(yè)做得怎么樣了?”
停下手中的筆,女孩慢悠悠回答媽媽的話。話還沒說完,媽媽就迫不及待打斷她,不停催:
“這么多作業(yè)還不趕緊寫?!?/p>
還不忘翻舊賬:“不要再像前兩天那樣都做到晚上11點?!?/p>
一口一個“別磨蹭趕緊寫”,反倒把小女孩“逼”得越寫越慢。
媽媽也越來越不耐煩,從女兒寫作業(yè)一直催到晚上睡覺,不僅累壞自己,也打擊孩子。
都說做事拖拉磨蹭的孩子,背后一定站著急性子的媽媽。
深以為然。
不管孩子做什么,越被催逼,他就越慢。
育兒書暢銷作者大J說,家長一味地埋怨、催促、包辦代替,可能會導致孩子的“假拖拉”變成“真磨蹭”。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孩子的時間觀念和成人的不同,總是提醒他,催逼他,會打亂他的時間節(jié)奏感。
與此同時,家長的過分干涉,會引發(fā)孩子的“消極抵抗”,迫使孩子以拖拉來應對催逼。
甚至,還會養(yǎng)成孩子的依賴性。
如何杜絕孩子的拖拉磨蹭呢?
教育專家尹建莉分享了自己陪女兒學習的秘訣。
那就是:不陪。
女兒剛上學,她只是簡單說一下寫作業(yè)的規(guī)則和做法,一周后就不管了,不陪寫,不刻意檢查作業(yè),頂多提醒一句“該寫作業(yè)了”。
起初女兒很自覺,但沒過多久,就開始磨蹭了,吃東西,玩,看電視。
尹建莉發(fā)現(xiàn)提醒后效果不大,便決定不再干涉,任憑女兒自己安排。
有一次,女兒睡前作業(yè)沒寫完,急得哇哇直哭。
看女兒一臉緊張擔心,尹建莉順勢鼓勵她想辦法。
辦法有,就是要犧牲睡覺時間。沒辦法,女兒只好頂著睡意寫完作業(yè)。
那次教訓后,女兒就很少出現(xiàn)類似的意外,懂得管理時間,不再磨蹭。
為此,尹建莉建議:
“家長不要當‘監(jiān)工’,多點耐心和放手,給孩子自由,才能養(yǎng)成好習慣?!?/strong>
想孩子自覺自律,不如放下催逼,培養(yǎng)孩子的主動性和成就感,事半功倍。
笨孩子,都是媽媽罵出來的
知乎問題“有哪些是孩子最不能接受的教育”下,一位網(wǎng)友講了她的故事。
從小媽媽對她很嚴厲,每次輔導她寫作業(yè)的時候總會大吼大叫。
遇到不會的題目,不管媽媽怎么講,她就是寫不出來,這時媽媽的臉色一定會變得很難看,并不停地說她:
你怎么這么笨?連這點東西都學不會。
緊接著就是各種不滿和打擊。
媽媽陪讀的日子里,究竟學會了什么知識她記不起來,腦子里只有最清晰的兩個字:你笨!
打那以后,一想到輔導作業(yè)就很害怕,就連自己獨自學習也很沒信心。
對于那些需要動手操作的作業(yè),她更不敢輕易嘗試。
即便考試考得不錯,心里也總是告訴自己“這是假象,我根本不行”。
國際資深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說:
“來自父母的打擊,所造成的傷害效果不止是當下。它貫穿歲月,像一根針一樣深扎在子女的心頭?!?/strong>
孩子的自我否定、貶低,離不開父母的指責、批評和謾罵。
語言上的攻擊,成就不了孩子,反倒會拖累孩子的成長,尤其是智力的發(fā)展。
《父母的語言》一書指出,如果孩子聽到的語言交流都是刺耳的指責和恐嚇,他的大腦就會保持“高度警覺”,提防靠近過來的攻擊。
長時間出于這種“自我保護”狀態(tài)中,大腦會調動過多的精力防御未知的狀況上,導致大腦發(fā)育受損。
孩子不是天生愚笨,而是在父母長時間的語言攻擊下,形成了“我很笨”的心理認知。
只有換一種表達方式,給孩子正面的鼓勵和影響,才能扭轉“孩子變笨”的可能。
電影《墊底辣妹》中,沙耶加是典型的的差生,學習不好,還整天把時間花在打扮消遣上。
然而面對這樣的她,媽媽從來都沒有罵過她,否定過她。
老師抓到沙耶加吸煙,要她退學,媽媽挺身而出,一直維護她“我女兒是個好孩子”。
面對老公對沙耶加的嫌棄和質疑,媽媽一個勁替女兒說話,稱女兒有干勁,她很相信女兒。
當沙耶加備考遇到“瓶頸”哭著要放棄時,媽媽立即停下手中的工作,抱住她拍著她的肩膀,有溫柔的語氣安慰“你已經很努力了,沒關系”。
語言,是有力量的。它既能毀掉一個孩子,也能成全一個孩子。
一流的媽媽,總會用鼓勵代替否定,用信任代替質疑,用尊重代替控制,用溫柔代替命令。
要知道,媽媽的每一句話,都雕刻著孩子未來的樣子。
著名心理咨詢專家陳默老師在一次講座中說到:
“讓孩子愿意學習的前提,是媽媽要修煉到這兩層境界:
一是做一個‘會療傷’的媽媽,二是做一個‘定海神針’型的媽媽?!?/strong>
多說正面的話,才能治愈孩子的負面情緒,給孩子真正“加油打氣”的力量。
同時,媽媽也要意識到自己是孩子的教育資源,需要不斷地自我成長。
讓孩子安心,孩子的未來才能讓人真正放心。
想做一個影響孩子終生,幫助孩子的好媽媽,請先從自我做起。
讓自己心中有愛,眼里有光,行中有善,孩子的腳下才有遠方。
關注愛貝淘淘微信公眾號,關注更多熱點!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文章作者的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原創(chuàng)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舉報郵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
網(wǎng)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