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中,柴靜曾這樣寫道:

真相往往就在于毫米之間,把一杯水從桌上端到嘴邊并不吃力,把它精確地移動一毫米,卻要花很多時間和更多力氣,精確是一件笨重的事。

精確是一件笨重的事,求真也是一件笨重的事。

不久前,發(fā)生過一件事兒。

因為我當時忙于寫其他,再加上當時很多媒體的報道,都比較籠統(tǒng),我也沒有動筆寫。

幾天前,這個事件的主人公,低調(diào)接受采訪,全景又客觀地講述了整個事件的前前后后。

這幾天,我每天睡覺前,都會想到這個事件:

作為一個邊寫文邊雞娃的老母親,我覺得這件事里有太多地方,值得我們這屆父母好好揣摩和學習。

我要是不把它寫出來,就到了茶飯不香、睡覺不安的地步。

它,就是重慶10歲男孩和奧迪車的故事。

01

擔責,還是耍賴?

這本來是一個“熊孩子”的事件。

國慶長假期間,生活在重慶市沙坪壩區(qū)的父親劉濤,正帶著一家人在外游玩,突然接到了片警鄒興華打來的電話:

他所在小區(qū)的停車場,停放的一輛奧迪車,車門和后備箱有好幾處嚴重劃痕,警方調(diào)取了監(jiān)控。

監(jiān)控顯示:

奧迪車停放的這幾天里,只有劉濤的兒子小新,曾近距離靠近,且有伸手觸碰車的動作。

監(jiān)控

奧迪車主堅稱,車停放在這里之前,沒有任何劃痕。

劉濤一聽:

這不是小事兒。

他趕緊帶著兒子趕到現(xiàn)場,看到奧迪車確實遭到破壞,監(jiān)控也確實拍到了小新在奧迪車周圍轉(zhuǎn)悠的鏡頭。

奧迪車的劃痕

作為思維嚴謹又善于推理的程序員,劉濤從兒子的身高和劃痕的力道,覺得不像是10歲的小新干的。

他生怕自己陷入護犢子的偏見,所以在眾人圍觀中,當場問兒子“是不是你劃的”。

少年肯定地回答“不是”。

但,圍觀人群的懷疑揣測和議論紛紛,讓少年很快就在委屈中變得煩躁崩潰和底氣不足:

有罪推論和不嫌事兒大,是全球吃瓜群眾的通病。

何況,監(jiān)控在那兒擺著。

如果,這種事兒,發(fā)生在我們身上,為人父母,我們會怎么做?

父親劉濤用教科書級別的家教,給了我們 第一步的答案:

讓家人先把孩子帶走。

為人之父,不管這事兒,是不是孩子做的,他都有責任先替孩子扛下來。

而不是,在死不認賬或爭論不休中,讓孩子目睹大人們之間的齷齪或鬧劇。

“如果真是孩子做錯了事,應該由我們家長承擔責任,在孩子有安全感的情況下進行教育;

如果孩子沒有做錯事,在這種場合,我也不能用‘鬧’的方式解決,這樣會給孩子留下錯誤的印象,以為解決問題就是靠鬧?!?/span>

關(guān)門教子,出門父責。

是也。

但,這位父親教會我們的,不止這些——

02

懷疑,還是信賴?

兒子小新被家人帶走后,劉濤在片警鄒興華的見證下,按照奧迪車主的要求,賠償了人家3500塊錢。

這不是一筆小數(shù)目。

但回到家后,劉濤沒有因為這筆錢,對兒子進行任何指責、訊問或毆打。

他是一個注重事情本身而拒絕矛盾擴大化的父親。

進屋后,他心平氣和地和兒子溝通了兩件事:

不管到底發(fā)生了什么,爸爸把錢先墊付了,這件事兒暫時告一段落;

雖然事情暫時解決了,但真相對爸爸很重要,所以你要告訴爸爸,當時到底什么情況。

在這里,劉濤再次給了我們教科書級別家教的第二步

如果孩子疑似犯錯,相比苦苦追問真相,對孩子接納更為重要。

因為,我們接納了孩子,孩子才會在被愛中,帶我們找到真相。

這一次,小新還是堅定地告訴爸爸:“真的不是我做的?!?/span>

再次聽到兒子否定的答案后,劉濤十分肯定:

兒子是被冤枉的。

這不是一個老父親的盲目自信,而是多年養(yǎng)育陪伴給他的底氣:

兒子還沒有出生時,劉濤就看了很多育兒書,為當好“爸爸”這個職業(yè),充電學習。

兒子幼年,他工作忙,妻子在家?guī)Ш⒆?。但再忙,他下班回來,都替妻子分擔養(yǎng)育和家務,陪小家伙至少一個小時;

再后來,兒子大一點,需要一個強有力的父親形象時常站在身旁,給予能量和引領,劉濤辭去工作,全職帶娃,支持妻子出去工作。

這對夫妻,輪流帶娃、共同支撐,也不愿缺席孩子成長。

而劉濤這樣的丈夫和父親,就是妻兒的天地和后臺。

劉濤和兒子小新

在奧迪車事件之前,劉濤為了維護兒子,還曾和學校老師鬧翻臉,被老師踢出家長群。

他們父子之間,有著強韌的情感紐帶,也有著穩(wěn)固的基本信賴。

正是這樣的信賴,讓劉濤決定還兒子清白。

但,如何還兒子清白,絕不是僅僅靠一個父親的力量,就能完成的——

03

搪塞,還是較真?

劉濤有了判斷后,再次和片警鄒興華進行了溝通。

這是他教科書級別家教的第三步

借助外力,把家庭內(nèi)部的信賴,轉(zhuǎn)化成少年對公權(quán)的敬畏。

但,這里面是有很大運氣在:

事情已經(jīng)處理,賠款已經(jīng)到位,如果片警鄒興華不愿趟這潭水,也無可厚非。

幸運的是,干了大半輩子基層民警的鄒興華,偏偏是個特別認真負責的人。

10歲小新當著他的面兒,堅決否定的態(tài)度,讓老民警內(nèi)心不安:

冤枉一個孩子是容易的,難的是,讓他信仰法律。

所以,在處理竊案、斗毆案、糾紛案的間隙,48歲的老民警用休息時間,歷時3天,看完了奧迪車停在劉濤所在小區(qū)那幾天,40多個G的監(jiān)控視頻。

他不錯過任何一個畫面。

就像他不愿錯判任何一個好孩子。

小新在奧迪車旁邊待的那5分鐘,他放大看了很多遍,最終確定:

小新在奧迪車旁邊時,手一直在褲兜里揣著,幾乎沒有掏出來,沒有做劃車的動作。

老民警鄒興華

得出這個結(jié)論后,鄒興華撥通了父親劉濤的電話。

在鄒興華的提示下,劉濤才得知,就在小新靠近奧迪車之前,奧迪車主曾開車去過一家商超的地下車庫。

在派出所的協(xié)調(diào)下,劉濤當即開車跑到那家商場,調(diào)取了地下車庫出口的監(jiān)控錄像。

這里,劉濤又給了我們教科書級別家教的 第四步

關(guān)于孩子清白和信譽的事兒,千萬別怕麻煩。

如果,就連父母都放棄為孩子討要公道,那么維權(quán)和抗爭的種子,就不會在一個孩子心頭生根發(fā)芽。

結(jié)果,沒有讓人失望。

商超車庫的高清錄像,清晰拍下了這樣一幕:

奧迪車,在和小新有交集之前,車身就有明顯的劃痕。

確鑿的證據(jù)面前,奧迪車車主只好退還了劉濤那3500元錢。

這不是3500元。

而是一位父親和一名警察笨重的追尋之后,得到的精確真相。

如果故事到此結(jié)束,那么我們也不會知道。

因為,人性之光和輿論之劍輝映,讓這個故事有了更溫馨的結(jié)局——

04

炒作,還是退場?

事情真正解決后,劉濤又和兒子進行了一次溝通。

他沒有去過度解釋其中的是非曲直,他只是以一個10歲少年能理解的視角,告訴孩子:

錢退回來了;你沒有欺騙任何人;你的誠實引領爸爸和警察找到了真相。

這是劉濤教科書級別家教的第5步

肯定孩子的價值,讓孩子從事件和經(jīng)歷中,得到陽光而正面的信念。

因為,孩子的改變,從不來自大人夸大其詞的恐嚇或贊揚,而來自從經(jīng)歷中撞擊反彈回來的自我和感受。

“我很重要。我的感受很重要。我在大人心目中很重要?!?/strong>

再也沒有什么比這種認知,對孩子更重要。

然后,劉濤和家人又把此事告訴了重慶當?shù)氐拿襟w。

民警鄒興華上了報紙。

盡管,自媒崛起、網(wǎng)紅頻出的年代,看報紙的人不多了,但劉濤一家的感恩,讓人動容。

這感恩,不僅肯定鼓勵了盡職盡責的老民警鄒興華,讓他下次再碰見諸如此類的事件時,依然下笨功夫追尋,還良人一場清白。

這感恩,更讓10歲少年小新明白:

誠實不會被負。

好人終有好報。

重慶當?shù)孛襟w報道后,這件事通過網(wǎng)絡和自媒的傳播,一度上了熱搜。

媒體當時的報道

但,劉濤并沒有像別的家長那樣,趁機炒作一把,給自己的IP加V,拿這件事博取流量。

輿情洶涌時,他沒有接受采訪,安靜地選擇沉默。

就像他,一如既往的有原則、有底線的正面教育那樣。

這也是他教科書級別家教,留給我們的第6個思考:

不管任何時候,都別拿孩子當謀利的工具。

所謂好父母,就是該出手時出手,該退場時退場。

直到后來,輿情冷卻,他才第一次開口,還原事情來龍去脈。

而我,從這個溫暖治愈的故事里,得到的更多——

05

思考,還有饋贈。

小新的故事,是我近來讀到的最好的家教范本。

但這個范本,又不僅僅局限于家庭內(nèi)部。

倡導正面教育的珍·尼爾森博士,有句話在心理學領域流傳甚廣:

一個孩童,自出生起,就該被滿足的兩個需求——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

歸屬感,就是和父母建立的天然而強韌的鏈接,遭遇危機,讓孩童相信自己有退路。

確認自己的重要性,就是得到周圍環(huán)境的公平和善意,心懷陽光,讓孩童放心去成長。

如果,這兩個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那么孩童大概率會在被拋棄、被忽視的毒性羞恥感中,陷入自卑、恐懼、懷疑和仇恨的孤島。

甚至,對身邊親人和整個社會充滿敵意。

那么,滿足孩子的這兩個需求,都需要哪些支撐呢?

少年小新和奧迪車的故事,從一個小切口,向我們饋贈了這樣3個禮物

①來自家庭的愛和信賴。

愛和信賴,構(gòu)成真愛,是一個孩子能量和信念的源頭。

小新就是在父親劉濤穩(wěn)妥而安全的愛里,堅持實話實說,最終得到清白。

不難想象的是,如果一開始,劉濤就對小新不信賴,當眾懷疑羞辱自己的孩子。

甚至在賠償奧迪車主后,因為心疼錢而氣急敗壞地毆打孩子必須認錯。

那么,沒有犯錯的小新,就會在屈打成招中,對父母、對法律、對社會,產(chǎn)生深深的懷疑。

怎樣培養(yǎng)一個孩子的價值觀?

父母做好自己,給予孩子全然的愛。

②來自公權(quán)的公平正義。

一個孩子的成長,源頭在家庭,但不僅僅在家庭。

因為,孩子遲早要走出家門,要歷經(jīng)諸事,要用小小的身軀和明亮的眼睛,去體察所處的環(huán)境。

孩子是家庭的產(chǎn)物,卻受環(huán)境的熏染。

所謂環(huán)境,又是一個個具體的人構(gòu)成的:

學校的老師,警亭的警察,小區(qū)的鄰居,社區(qū)的干部,醫(yī)院的醫(yī)生,報社的記者……

這些人,都是孩子觀察并確認環(huán)境的窗口。

如果民警鄒興華因為忙碌或疏忽,沒有花費那么長時間看監(jiān)控,即便家人相信小新是清白的,小新依然會失望:

不分青紅皂白、不愿追查真相的環(huán)境,如何給一個少年對善美的渴求?

少年強,則中國強。少年進步,則中國進步。

前提是,我們給孩子一個怎樣的中國。

③來自人群的善和溫暖。

“當你誣賴一個孩子時,你其實正在犯罪;

當你靠近一個孩子時,你其實正在救人。”

據(jù)說這起事件剛發(fā)生時,不少圍觀者以小新為反面典型,去教育自己孩子。真相大白后,他們又開始指責奧迪車主。

這段時間,各種反轉(zhuǎn)事件,讓人應接不暇,也殘忍地奪走了一個孩子的性命——幾天前,上海高三女生因為被貼上“早戀”“作弊”的標簽,選擇跳河自殺。

在面對孩子的事件時,愿我們都能慢半拍,不亂扣帽子,不亂貼標簽,有所行動,給予善意,救人性命。

畢竟,少年的船小,承受的惡意有限。

我們都曾是少年,不該成為壓倒少年之船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們該變成明媚的光,化身溫暖的風,守望蔚藍的海,推動少年的船,走得遠,走得正,走得穩(wěn)。

喜歡今天這個溫暖的故事,愿你們點個【贊】+ 【在看】,分享】出去,和更多人一起成長

作者簡介:閑時花開(ID:xsha369)作者劉娜,心理咨詢師,情感專欄作者,原創(chuàng)爆文寫手,混跡媒體圈十余載,發(fā)表文字量百萬字,能寫親情鄉(xiāng)愁故事,也會寫教育職場熱點。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文章作者的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guān)。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nèi)容未經(jīng)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nèi)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原創(chuàng)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

舉報郵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