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農(nóng)歷二月初二,龍頭節(jié)!“龍夢醒,天暖正早春,龍?zhí)ь^,填倉風雨順。龍尾擺,田間起花云,龍鱗閃,五谷進家門?!?七個祝福,分享給你,見者好運!
二月二, 龍星出,
祝你 嶄露頭角不同凡響!
圖丨新華社
“二月二,龍?zhí)ь^”,這是古人仰望蒼穹所捕獲的浪漫與神奇, 說的是“二十八宿”中的“東方青龍”于農(nóng)歷二月初二抬頭,以星象預示氣象。“二十八宿”七星為一組,青龍、朱雀、白虎、玄武,東南西北各據(jù)一方,分別代表春夏秋冬四季。角、亢、氐、房、心、尾、箕七星構(gòu)成“東方青龍”,角是龍角,亢是龍頸,氐是龍爪,房是龍胸,尾、箕為龍尾。 “龍?zhí)ь^”,“青龍”七星始出東方,萬物此時萌發(fā)蘇醒,春真的來了。
二月二, 龍?zhí)觐^,
祝你一年都有 精神頭!
二月二可謂 “中國傳統(tǒng)理發(fā)日”, 民諺云“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清代《帝京歲時紀勝》中寫,清代男子薙發(fā)(薙同“剃”),但正月有不動刀的“禁忌”,因此,一到“二月二”,皆“于是日櫛薙,蓋取‘龍?zhí)ь^’之意”。 借龍?zhí)ь^之吉時,孩子“剃喜頭”,健康長大,出人頭地。大人“剃龍頭”,辭舊迎新,鴻運當頭。
二月二, 吃龍食,
祝你 吃嘛嘛香胃口常在!
為取吉利,二月二這一天民間飲食多以“龍”為名,吃水餃叫“吃龍耳”,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吃面條叫“扶龍須”, 吃油炸糕為“吃龍膽”, 吃麻花為“啃龍骨”,餅也做出龍鱗狀來,稱“龍鱗餅”。此外,“二月二吃豆豆”,不少地方當日還有炒豆子、吃豆子習俗。
二月二, 春耕節(jié),
祝你 豐衣足食綽綽有余!
在以農(nóng)為本的古代,勞作是古人生活常態(tài)。每年有一天,哪怕是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皇帝,也得出宮帶頭“勞動”一回。這一天,就是“龍?zhí)ь^”的二月二,稱得上我國古代名副其實的“勞動節(jié)”。此時節(jié),大地返青,春耕從南到北陸續(xù)開始。因此,二月二又被稱為“春耕節(jié)”“農(nóng)事節(jié)”,北方廣傳“二月二,龍?zhí)ь^;大倉滿,小倉流”。
二月二, 占鰲頭,
祝你 功不唐捐逢考必過!
傳說,農(nóng)歷二月初三為掌管功名祿位之神文昌帝君的生日。他曾73次化生人間,清廉仁厚,玉帝便讓他執(zhí)掌科甲,主持文運功名。后人當官求學,便祭拜他。古代,小孩子會在二月初二入學念書,飽含父母“望子成龍”“占鰲頭”的期盼。
二月二, 踏青節(jié),
祝你 一步一歡喜!
宋朝把二月二指定為百花生日,名曰“花朝節(jié)”。到了元朝,又有“踏青節(jié)”之稱,費著《歲華紀麗譜》記有,“二月二日,踏青節(jié)。初郡人游賞,散在四郊。春游千萬家,美人顏如花。三三兩兩映花立,飄飄似欲乘煙霞?!?/span>“何日同宴游,心期二月二?!?/span>輕衫,細馬,春年少,此時節(jié),日子如詩,時光含香, 好景卻不長,愿你不負良辰,一步一歡喜。
二月二, 話龍史,
祝 龍的傳人勢不可擋!
《中國人為何自稱“龍的傳人”》
作者丨張健
摘自人民日報《龍年龍文化:昂揚飛騰中華祥瑞》
我們來說,世界上有沒有龍,是否存在過龍,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龍所承載的悠長歷史、豐富內(nèi)容、民族精神,哪一樣都無法忽視。
相傳中華文明的源點,就有龍的身影。伏羲時,黃河出現(xiàn)龍頭馬身的神獸,馬背上旋毛如星,構(gòu)成圖狀,人稱河圖,伏羲氏據(jù)此河圖創(chuàng)了八卦,這即是“龍馬河圖”的神話故事。可見在中華文明之初,龍就被賦予了神秘、智慧、祥瑞的含義。
《周易》中有“見龍在田”、“ 飛龍在天”、“亢龍有悔”等卦爻,歷史上把“鳳、麟、龜、龍”合稱“四靈”,皆為祥瑞之物。
不僅如此, 人們還習慣于用龍來比喻賢者與英雄。孔子拜謁老子,歸來對門生說:“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三國演義》中曹操煮酒論英雄,也是以龍作比喻:“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云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于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nèi)…… 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
我國民間認為龍是司雨之神,因此每遇旱年,民間求雨祈豐都是進龍王廟,拜老龍王。即使在平常年歲,人們祭祀龍王,也是祈福消災、期盼豐年的意思。
封建帝王欲借龍威,一紙昭示把“龍”收為皇家專用,帝王出生稱“龍誕”,未即位時稱“龍潛”,登基之后稱“龍飛”,創(chuàng)立王業(yè)稱“龍興”,子孫后代稱“龍種”。
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有龍的影子:面有“龍須面”,糖有“龍須酥”,水果有“龍眼”,藥材有“龍骨”;到了北京要爬龍形長城,到了江西要登龍虎山,到了山西要看九龍壁;我們形容地勢險要,叫“龍盤虎踞”,形容精力充沛,叫“生龍活虎”,形容吉祥喜慶,叫“龍鳳呈祥”,形容昂揚進取,叫“龍馬精神”……
不僅如此,我們至今仍保留許多與龍相關(guān)的風俗。正月十五鬧元宵,大江南北會舞龍燈,以此寄寓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的祈盼;農(nóng)歷二月初二俗稱“龍?zhí)ь^”,傳說這一天萬物復蘇,龍也要在春雷中醒來;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多水的地方還會舉行“賽龍舟”,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
為什么龍并不真正存在,卻在人們心中綻放著耀眼光芒?為什么生活中存在著很多其他動物,中國人卻偏偏喜歡自稱“龍的傳人”?我想,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人們把龍視作了一種情感的紐帶與文化的象征,龍的身上,必然有暗合于我們民族精神的地方,如此,它才有在民間不斷流傳的土壤。
古時畫家畫龍,講究“九似”,即龍的身體有九個部位與其他動物相似,可見龍的形象是一個綜合體,融合了其他動物的特點與精華。龍行于世,與這種吸納、包容的精神不無關(guān)系。中國人自古就講“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東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推崇的正是一種包容文化。
另一方面,龍帶給人們的感覺,往往是飛舞奔騰,昂揚向上,能潛能飛,這樣的形象,不正與中國人所秉持的自強不息,昂揚進取,乃至能屈能伸的人生觀有著相通之處?也許,古人在塑造龍的形象時,便不斷地融入著自己的精神與理想,反過來,又常常從龍的身上,汲取著處世的智慧與勇氣。
制圖丨孟祥龍
在一些場合聽人說,龍在西方被視為惡獸,且外形張牙舞爪,不是理想的文化標志。這種說法其實存在很大漏洞。文化學者劉錫誠介紹,我國早就有專家寫過文章,指出西方龍與中國龍不是一回事。它們是從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里生長出來的,被寄寓的文化含義具有霄壤之別,不能混為一談。
說到底,龍是傳統(tǒng)之物,是一種精神符號,承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對龍文化的審視與繼承,關(guān)鍵取決于人。如果我們從龍的身上,吸取的是包容、中和的精神,是昂然進取的銳氣,是無所畏懼的剛猛之心,是能屈能伸的做事之道,那么,我們還有什么困難不能克服,還有什么奇跡不能創(chuàng)造?
審核:陸術(shù)華
初審:唐小龍
編輯:劉思輯
稿源:央視新聞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文章作者的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guān)。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nèi)容未經(jīng)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nèi)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原創(chuàng)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
舉報郵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
網(wǎng)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