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的形狀像長柄鉤,鉤頭扁如貝葉。明、清兩代取如意之名,表示吉祥如意,幸福來臨,是供賞玩的吉利器物。
潤貝勒襲爵時,光緒賞賜了乾隆時作白玉如意一對,后來日偽統(tǒng)時代拿到廊房二條聚珍齋,同行人稱贊叫絕,但那個時期古玩珠寶生意黯淡,珍寶也不大值錢,同行人最多給四千元,就不愿再加。后來,天津八大財主之一的李贊臣下狠心五千元買下。50年后,這對玉如意被李贊臣兒媳帶到美國,在1990年估價可值百萬!
“如意”一詞出自印度梵語“阿娜律”。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也有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銅、玉制作。講僧持之記文于上,以備遺忘。古有手持如意的菩薩像。我國古代有“搔杖”(今叫癢癢撓),又有記事于上的“笏”(也叫“朝笏”、“手板”),如意則兼二者之用。
法門寺 唐鎏金銀如意
如意適合何時從印度傳到我國的已無據(jù)可考。
《晉書·王敦傳》記載,孫權(quán)曾得如意柄:“每酒后,輒味魏武帝樂府歌:’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匀缫獯蛲賶?,壺邊盡缺?!?/p>
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中有個故事:“梵僧不空,得總持門,能役百神,玄宗敬之?!峙c羅公遠同在便殿,羅時反手搔背,不空曰:‘借尊師如意?!?/p>
可見晉唐時代,已有如意,是用來瘙癢的。
作為工藝美術(shù)品的如意,以清代為多,明代亦有但少見??滴跄觊g,如意成為皇宮里皇上、后妃的玩物,寶座旁、寢殿中均擺有如意,以示吉祥、順心。
清代的皇帝、皇后用如意作為賞賜王工大臣之物;民國時代,如意成為貴重禮品,富有之家相互饋贈,祝愿對方稱心如意。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文章作者的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guān)。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nèi)容未經(jīng)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nèi)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原創(chuàng)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
舉報郵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
網(wǎng)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