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車馬慢
東西壞了得拿去修
看書看報的人還很多
生活雖苦,但快樂來得很簡單
而今科技與電商發(fā)達
一切都那么唾手可得
卻總讓人心里覺得少了些味道
“磨剪子嘞,鏘菜刀...”
“收長頭發(fā),收舊手機...”
“修洗衣機熱水器舊電腦...”
那些耳熟能詳?shù)倪汉嚷曇采儆新犅?/span>
曾經(jīng)遍布長沙城區(qū)大小街道的老行當
也在日漸消失
不少已遍尋不到了
近幾日里
我們走訪了幾家老街小店
與老一輩們聊聊他們的工作現(xiàn)況
感受這些老行當背后的故事...
0 1
縫紉店
?在高姨這位40多年的老裁縫看來,今時已不同以往。
八十年代初的時候,大家喜歡找裁縫量尺寸、做衣服,哪里破了可以自己縫補;現(xiàn)在制衣、售衣成本低廉,但靠網(wǎng)購買來的衣服總不那么合身,不熟針線活、來店里改衣服的人會更多一些。
“近二十幾年,我的家和店都在這里,店址就在巷子里來回折騰唄。來的人基本上都是熟人,這一行也不存在打廣告,都靠大家口口相傳?!?/span>
高姨回憶道,剛剛改革開放時,是縫紉生意的頂峰時期,人們剛剛走出窮苦日子,口袋里有了一點用于打扮的小錢。十幾年前生意好的時候,有時熟客忘了,隔了好幾天才來拿衣服,衣服堆積在一塊,她得翻許久才能找到。
現(xiàn)在雖活兒比以前少了些,高姨也逐漸步入了老年,手上的功夫卻絲毫不慢,還是那么爽利干練。
每天早上9點到晚上12點,待高姨往店里一坐,路過的人便能聽見縫紉機傳來的陣陣響聲。改大小、換褲邊、換拉鏈...凡是與衣服相關(guān)的活兒,她都能做。
小到剛學會講話的孩童,大到拄著拐棍的老人,只要擁有“穿衣話語權(quán)”的人,都有可能成為高姨的客人?!袄弦惠叺娜藖砀囊路?,是覺得不想浪費了這塊好料子;年輕人來找我改,主要是網(wǎng)購不合身,想改成更隨自己身形的樣子?!?/span>
有的看似大改的需求,實則不需要花費多長時間就能來取;有時僅是一處小細節(jié),就得花上半天的功夫。
高姨感嘆道,現(xiàn)在日子越過越好,觀念也與以前不同,那些收集存放的舊衣服,幾年后可能都會被舍棄,愿意做手藝活兒的人也很罕有,她退休之后大概不會有后輩接班了。
“干縫紉這一行,比較費眼睛,也比較耗時,需要熟能生巧?,F(xiàn)在這一行已經(jīng)進入了青黃不接的階段,估計等我們這些老裁縫退休后,縫紉行當可能真的會消失嘍?!?/span>
0 2
制秤店
?不管是去太平街吃小吃的本地人,還是外地來旅游打卡的游客,應該都曾經(jīng)過過文嗲的這家小小制秤店。
這家秤店就位于太平里入口的一側(cè),門口擺放的吊椅,其實是一桿體重秤,一側(cè)的立牌還展示了一則“立夏稱人”的小故事。
被評為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受到多家報社爭相報道,文嗲憑借著這門手工桿秤制作技藝,在這條老街上已開店50余年。在這50多年時間里,他制作了13 多萬桿秤,成為了長沙城頗有名氣的手藝人。
菜市場賣菜、中藥房抓藥、鎮(zhèn)宅辟邪、新婚贈禮...桿秤不僅可以用于測量,也是傳統(tǒng)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秤不離砣,公不離婆,秤也有稱心如意、白頭偕老的寓意。假如身邊有朋友結(jié)婚的話,送一桿秤也是蠻好的。以前舊時結(jié)親,那些新娘子們的紅蓋頭,就是用秤桿挑開滴”,文嗲向我們介紹道。
制作一桿大秤需要至少一天的時間,有些小秤由于精度更高,耗時就會更久。每一根秤桿都是采用了千年不腐的紫檀木,經(jīng)石頭慢慢磨制而成,稱之為“鐵杵磨成針”都不為過。
談及電子秤與手工桿秤的區(qū)別,文嗲講,電子秤有溫差和電磁干擾,而這種傳統(tǒng)的手工桿秤,測量重量時不受任何條件的影響,會更加精準,不僅可以稱藥材,有的小秤甚至還可以用于稱頭發(fā)。
作為手工桿秤制作技藝的第三代傳人,文嗲很欣慰地說,現(xiàn)在這門老行當已經(jīng)傳到了第四代徒弟的手上,等他退休了之后,大家還能繼續(xù)在這小小店鋪前,近距離感受到傳統(tǒng)制秤手藝的魅力。
0 3
鑰匙鋪
?從事配鑰匙、修皮鞋的喻師傅,09年將店鋪搬到了梓園路北側(cè),到現(xiàn)在已是第12個年頭。
“我是92年入的行,當時沒有拜師一說,都是我自己琢磨的?!庇鲙煾抵v,他還收了個徒弟,現(xiàn)在在樹木嶺那邊開店,也是干配鑰匙、修鞋等老行當。
在喻師傅剛?cè)胄械臅r候,一雙皮鞋、一把傘,價格都不便宜,修皮鞋、修傘的人多一些。隨著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買新鞋和新傘都很便宜,他 現(xiàn)在主要是配鑰匙、門禁卡和換鎖芯。
“以前不像現(xiàn)在網(wǎng)購這么發(fā)達,大家的鞋子都會去商場里買名牌滴,所以來修鞋子、換底的人還是蠻多。有時候坐在修鞋的機子前面,一整天都不要起身?!?/span>
面積不算大的這間店鋪里,擺著兩個放配制機器的柜子,每一個抽屜里都堆滿了各式各樣的鑰匙。
喻師傅向我們介紹,隨著鑰匙和鎖芯的進化,配鑰匙的機器也在更新迭代,不同機器對應不同的鑰匙款式。無論是簡單的鑰匙還是復雜的鑰匙,都只需要幾分鐘的時間就能配好。
就連配門禁卡的機器也進行了升級,一臺機器可以配房卡、門禁卡、卷閘門遙控器等多種款式。
以機器夾住原鑰匙,以機器銑出對應的凹槽與紋路,再用銼刀將邊緣打磨光滑。整個過程看似簡單,實則很看重手上功夫和眼力,每一把新鑰匙得做到分毫不差,才能打得開房門。
我們臨走前,恰逢一位住在附近的阿姨,來取之前送修的皮鞋,儼然一副熟客的模樣,走前還不忘叮囑喻師傅和阿姨:“昨天給你們的那些恰滴,如果不是這兩天搞,就記得放冷凍里頭哈,不然會壞嘎克。”
這樣亦客亦友的關(guān)系,大抵便是喻師傅在社區(qū)里一開就是十幾年的原因吧。
0 4
理發(fā)店
?
?若之前打樹木嶺立交橋下路過,或許在某個瞬間,你的目光曾被羅爺爺?shù)倪@頂小雨棚所吸引。
從事美容美發(fā)二十多年的羅爺爺,一直都駐扎于橋下。早上七點到晚上六點,是他的工作時間。
64歲的他,到現(xiàn)在身體依舊很硬朗。一把剃刀、一塊海綿、一塊毛巾、一把電動推子、一把發(fā)剪,就是他的全部工具。
羅爺爺回憶道,以前他當學徒的時候,得學三年以上,由師傅一點一點教,每一個操作步驟,都要達到師傅認可的水準才行?!艾F(xiàn)在的美容美發(fā)不像以前那樣嚴謹,三個月就可以出師啦。”
他說,他也帶過一些徒弟,時不時還會來他的小攤坐坐,跟他嘮嘮嗑。
“過去滴美容美發(fā),和現(xiàn)在比,確實是不一樣啦,沒有這么多花哨的工具和技術(shù)。原先女同志們做頭發(fā),沒得這些染頭膏的,頭發(fā)做不了這些紅的、黃的顏色,只能燙一點彎彎”,羅爺爺感嘆道。
老人家和年輕人的發(fā)型需求也不大一樣,老一輩很多還是希望發(fā)型能夠規(guī)整、精神一些,所以羅爺爺在修剪時,會特別注意處理劉海、耳后和鬢角的地方。
來這里理發(fā)刮面的,基本上都是住在附近的爺爺奶奶,偶爾也會有年輕人來。爺爺們愛來這剃胡須和理發(fā),奶奶們則是修修發(fā)型、焗焗油。
羅爺爺一邊替熟客刮面,一邊笑著對我們說,“刮面你們沒搞過,要是刮的話你會發(fā)現(xiàn),真的好韻味滴咧!蠻舒服!”刮面剃頭之后,還有面部和頸背按摩的環(huán)節(jié),光是看著就覺得很愜意。
剪的次數(shù)多了,羅爺爺與老客人們也逐漸熟絡(luò)了起來,有時也會約著去誰家里坐坐。他跟我們笑著解釋道,其實每天來這兒工作,更多地是想跟大家聊聊天、交交新朋友。
0 5
人參米
?提到人參米,老一輩們甚至比小輩更津津樂道。他們細時候,最期待的就是街角傳來放三眼銃似的炮聲。
打人參米的師傅會挑一個空坪起灶,架著一個黑乎乎得葫蘆形狀的爐子,爐子前面有個小口,是放米的地方。等米放進去,米炮匠會用力把爐子擰緊,然后開始慢悠悠地轉(zhuǎn)。
等到時機到了,米炮匠就會拿出一個輪胎做的皮桶,從里面拉出一個長的麻袋。這時候,細伢子們也曉得人參米馬上要炸出來了,互相推擠著散到一邊,捂著耳朵又期待又害怕地看著。
米炮匠拿出一根鐵棍,用力往機關(guān)上一敲——隨著巨大的“嘭——”聲,濃濃白煙也噴涌而出,瞬間把細伢子的尖叫聲、笑聲都籠罩進去。
炮聲一響,細伢子會像小鳥一樣蜂擁而至那個街口,各自抱著家里大人給的搪瓷盆子、鐵皮桶子,口袋里兜著一小把米或者玉米,在街口排成長隊,嘻嘻哈哈的等著煙熏火燎下出來的人參米。
等到人參米打出來了,細伢子們會小心翼翼地捧著裝滿人參米的盆子鐵桶,繃著上半身、憋著氣,生怕一呼吸就把人參米給吹跑咯。
米炮匠從來不連續(xù)吆喝,那一聲驚天動地的炮響,空氣中散開一陣麥芽的甜香,孩子們嘰里呱啦的笑聲,比吆喝聲更吸引人。
以前雖然窮,但快樂也來得簡單。一點點甜味的人參米,就能讓細伢子開心好久。不僅僅是吃到嘴里的甜,還有人參米那轟的一下爆出來的驚喜感——像是全員參與的盛大歡喜。
如今,現(xiàn)代人生活選擇太多,逐漸老去的米炮匠,那一份充滿年代感的手藝,不知能否后繼有人。若干年后的小輩們,還能觀看到這一份驚喜么?
0 6
報刊亭
?
?
在手機占據(jù)大家絕大部分閱讀時間、紙媒式微的現(xiàn)今,那些綠色的報刊亭,也逐漸地在長沙日漸變少。
位于一中校門口附近的這座報刊亭,仍舊在堅守著“崗位”,20多年來,無論刮風下雨,都從未關(guān)門,陪伴了無數(shù)一中學子走過春夏秋冬。
平日里喜愛唱美聲、綜藝感十足的那位蔡嗲,不知大家還記得他么?
一位一中畢業(yè)生向我們介紹:“蔡嗲每天笑瞇瞇地跟路過的同學打招呼,而且還會記得每個人平日里喜歡買些什么,甚至有些女同學還會和他討論自己暗戀的男生呢”。
上學遲到時,如果有家長的請假條就不會被記名字,于是大家時不時求蔡嗲幫忙。久而久之,許多“遲到大戶”就都找蔡嗲簽字,連執(zhí)勤的學姐都認得他的筆跡了。
寒假來學校補課的學生,常在課后跑來報刊亭看書,蔡嗲便在報刊亭里擺了一個小火爐,邀請大家坐進去一起看書扯談。
猶記蔡嗲過世的那天,大課間都沒做廣播體操,送行的學生伢子涌來一波又一波。
而現(xiàn)在,報刊亭由阿姨和蔡嗲兒子繼續(xù)看管著,依舊承襲了蔡嗲立下來的“規(guī)矩”:學生伢子放學后,都可以來看書、看報,與他們聊聊天。
阿姨說,他們是第一批開報刊亭的,也是堅持得最久的一戶了。不僅目送了一批批學子的畢業(yè),也見證了報社和雜志社的興衰。
據(jù)阿姨回憶,那個時候的學生比現(xiàn)在更愛看書,許多畢業(yè)班的學生下了晚自習,十一點多時還舍不得走,還站在報刊亭看書,現(xiàn)在倒是都沒有這么多了。
“十來年以前,那時候看書看報的人比較多,《知音》、《故事會》和那些漫畫書銷量很好,在全國都很風靡。現(xiàn)在利潤不同以往了,不僅是報刊亭不好做,也有不少優(yōu)秀的報紙與雜志不復存在,這樣的變遷很叫人痛心?!?/span>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電話卡、游戲點卡,曾經(jīng)在報刊亭每天能買到的這些小物,都已不復存在。而這間小小的報刊亭,還在繼續(xù)保持著我們記憶中的模樣,守護著清水塘這條通往一中的小路。
若你恰巧路過此處,不妨買上一本雜志,與阿姨攀談幾句吧!
//////////
老社區(qū)里的小店,沿街的吆喝聲
剃頭匠,老裁縫,制秤師傅
這些記憶里尋常而不凡的老行當
匯聚成這座城的匠人精神之魂
惟愿時光走得再慢一些
讓下一代的年輕人們
還能近距離到這些手藝活的魅力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文章作者的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guān)。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nèi)容未經(jīng)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nèi)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原創(chuàng)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
舉報郵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
網(wǎng)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