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代佛像傳入后,不同時期、不同民族所鑄的金銅佛像風格大不一樣,與當時的審美息息相關(guān),可以作為判斷年代的重要參考。

佛教分顯宗和密宗,密教淵源于印度,在唐代由蓮花生大師傳入西藏,形成后,佛像表情多變,或笑或怒,形象豐富,充滿動態(tài),并且開始追求奢華的裝飾,不僅戴上了寶冠,而且還佩有華麗的裝飾。而顯宗傳入后,受儒家、道家思想影響,形成漢地佛教,佛像雙目微睜,臉相莊嚴、平靜,坐姿端莊。

漢代、十六國:佛像方臉,面目平和,頭發(fā)平直,大多為坐式。因為當時的工藝水平,鑄造較為粗糙,而且尺寸較小,單尊佛像為主。

漢代佛像 額濟納博物館藏

北朝:北魏時期佛像面相清秀起來,身形瘦長,高鼻大耳,閉目凝神,高額,發(fā)髻呈螺旋式。著裝上有的身著褒衣博帶式大衣,有的身披袈裟,袒右肩,有立姿,也有結(jié)跏趺坐或盤腿坐。這一時期佛像的顯著特點是主佛兩側(cè)往往有一或兩位協(xié)式立姿菩薩。佛座為須彌座或四足方座。

北魏正光五年 青銅鎏金彌勒佛像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隋唐:這一時期的金銅佛像大多臉龐豐圓,高額髻,外披袈裟,下著百褶裙,垂于雙足。佛座為雙層或單層四足高床。

唐代鎏金佛像 陜西博物館藏

宋朝:宋代最常見菩薩像,往往高發(fā)髻,且造型多變。佛像開臉上豐下尖,身材修長,身上佩瓔珞,搭配蓮花的細腰圓座或是長方形四腿座。普賢菩薩坐在象背,文殊菩薩騎座獅背上。

宋 鎏金銅觀音菩薩立像 源自日本新田集藏,1987年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金銅佛造像特展》中展出

元朝:宮廷造像造型大方,軀體健碩;面相寬大,額部高廣;蓮座規(guī)范,蓮瓣周匝環(huán)繞,形制飽滿;菩薩裝造像習慣鑲嵌寶石;一律以合金銅鑄造,工藝精致。

元代 彌勒菩薩 廈門保利2016年春季拍賣會0935號 已成交

明朝:明代以來密教成為皇室秘傳,特別是永樂、宣德兩位皇帝對密教信仰虔誠,且此時的金銅造像是我國佛像藝術(shù)的一個高峰。明早期的漢傳佛教造像,身材比例比較適中,身軀飽滿結(jié)實,線條簡潔流暢,豐腴而不虛,近人而不俗。造像胸部、腹部的起伏和平簡的外衣形成對照,富有整體感。明嘉靖以后,特別是萬歷年間,漢地造像獨盛一時。這一時期的佛造像多頭大身長,體態(tài)豐臃。整體而言,明代造像的風格上更加貼近了活,世俗化的味道更加濃厚。

明代 銅鎏金無量壽佛 上海觀復博物館藏

清朝:清代宮廷造像主要集中在康熙、乾隆兩朝,基本上沿襲了藏傳佛教造像的特點。康熙年間制作的金銅佛,面相莊嚴,五官勻稱,比例適中。造像注重寫實手法,形象生動;乾隆年間制作的金銅佛。臉形偏方,面相飽滿。呈俯視狀,鼻子呈三角形,有些生硬,嘴唇短而略厚。

從元代到清代,密教成為皇室的傳統(tǒng),加上造像工藝的成熟,對后世影響頗大。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文章作者的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guān)。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nèi)容未經(jīng)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nèi)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原創(chuàng)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

舉報郵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