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407
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爾維諾曾在《看不見的城市》里提到: 城市不會泄露它的過去,只會把它像掌紋一樣藏起來。
那些令人著迷的城市記憶總留存在街角、窗格子里、樓梯扶手上、避雷針的天線上……呈現(xiàn)出抓花、刻鑿、涂鴉等或輕或重的痕跡。
一口老井、一條老巷、一段記憶都是微小而不易被察覺的文化符號, 長沙有不少鐫刻時光印記的老街,而且每一條都有它的“色彩”。
青石井巷西起走馬樓,東止犁頭后街,曾因一口用青石堆砌的井得名,而現(xiàn)在已不復存在。
長沙有著“九井十二橋”的說法,青石井就是其中之一,相傳為明吉藩府汲水用井,以井水作為飲用水,是舊時長沙人汲水來源。
如今的青石井巷已成為市中心里的一條美食文化街,因為古香古色還原了舊時情懷,這條歷史遺留下來的老巷也變得更加熱鬧。
湘菜、小吃、粉店層層鋪展開來,日均賣3000碗的桂林鹵粉、老牌湘菜店湘菜根、專做長沙小吃的東牌食堂……無一不見證著青石井巷的變遷。
名字取自附近的白沙古井,連接勞動西路與芙蓉路的白沙路,原先是京廣鐵路長沙老城區(qū)邊緣一段,也是長沙市內歷史悠久的馬路。
而被譽為“長沙第一泉”的白沙井,位于城南回龍山下西側,春去秋來,泉水常年清冽甘美,不溢不竭。
古人對長沙城的記載,是流淌在白沙水的溫柔記憶里的。小時候總愛到白沙井避暑,夏天泉水清甜,嬉戲玩耍片刻便能暑意全無。
直到現(xiàn)在還有許多人仍不辭辛苦來打水,可樂瓶、塑料酒壺、水桶……盛水工具五花八門。
在這里有許多由白沙井水衍生出的商戶,取自白沙井的水無論用作何處,都是好水。
附近的茶樓老板和挑水夫都說,用白沙井水沖泡的茶,才是好味道。
在古代,紅墻巷的南側為長沙縣學宮圍墻,用鐵粉加石灰調配的涂料呈紅色,才有了紅墻巷這個名字。
街巷不長,卻還能找到一絲學宮的痕跡,歷史上長沙大火時,紅墻巷幸存沒有被全部燒毀。
只留下幾棟老公館房,至此古城舊貌只存在老長沙人的記憶里。
紅墻巷共有三條支巷文廟坪位于巷中,巷東段名為富雅坪,巷西為崇圣里,往往都是一大家子生活于此。
孩童在打鬧,老人在笑,鄰里鄰間和睦互助,陽光灑落在樓宇間晾曬著陰雨天氣,推開窗就能感受到人情溫暖,平凡而努力的生活,細碎又磅礴。
它曾是長沙書市的代名詞,全國四大書市之一。300來米長連通蔡鍔路和文運街,過去全國做書生意的老板們都要往黃泥路跑。
盛行文學青年的年代,是黃泥街書市最風光的時期,也創(chuàng)造了中國當代書業(yè)經營史中的鼎盛光景。
后來政府將書市統(tǒng)一管理搬遷至定王臺,歷經十幾個年頭書市也冷清了下來,但黃泥街一直有著自己的生存之道,這里又刮起了手機數(shù)碼的浪潮。
現(xiàn)在提到買手機除了電腦城,早一代人還會提起黃泥街和寶南街,雖然黃泥街早已退出江湖多年,可一直流傳著它的傳說。
彎彎繞繞的巷道似年輪一般,從商業(yè)芙蓉廣場到市井黃泥街,延展出與眾不同的生命脈絡,老派又新潮。
不是哪條路,也不是哪條街,赤崗沖是勞動中路、曙光南路、砂子塘路三路交匯的一塊區(qū)域總稱。
只是在這的老長沙人早已習慣這個地名,所以被問及時總會不假思索地說出赤崗沖。
中心位置有處赤崗游園,呈現(xiàn)的是一派盎然靜謐的樣子,老人小孩的笑容在陽光的映襯下更加燦爛,溫柔又愜意。
這樣的幸福慢節(jié)奏生活每天都在赤崗沖上演著,道路旁聯(lián)排的梧桐樹新舊交替,安逸快樂的因子永不消散。
現(xiàn)在在網(wǎng)上搜索“藍粉墻”,已經很難查閱到相關資料了。僅有一條廣告讓逗霸妹知曉,原來藍粉墻位于開福區(qū)。
傳說也是長沙古街之一,有人回憶大概在八角亭至中山亭一帶,后來修建黃興路時被拆。
其實這樣的老街巷長沙還有很多,只是由于城市的形象日新月異,一切都以人為本的時代大步邁進, 所以這些鬧市背后的另一種生活,也在不知不覺中被現(xiàn)實遺忘和抹去。
-END-
西瓜傳媒原創(chuàng)出品
文案:是逗霸妹
視覺:西瓜視覺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文章作者的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原創(chuàng)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舉報郵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
網(wǎng)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