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有時候,父母一句理所應當?shù)目陬^禪,對孩子的傷害你想象不到。

家是講感情的地方,不是講道理的地方。

希望我們都能成為那個講感情的家長。

作者: 黃田田

小侄兒又「離家出走」了!

因為他媽媽的一句話。

上周末,小侄兒邀請了幾個小朋友來家里玩,本來很開心的,但是:

玩完樂高后,媽媽提醒:「跟你說過多少次了,玩過的玩具要整理好哦~」

喝完果汁后,媽媽說:「跟你說過多少次了,杯子不要亂放?!?/span>

侄兒和小伙伴追趕打鬧,卻聽到:「跟你說過多少次了,玩具槍不能對著人打……」

那天傍晚,等小伙伴們離開后,趁媽媽出門買菜,侄兒就收拾起自己的小書包「離家出走」,投奔到同住一個小區(qū)的我家來了。

一進門,就見他怒氣沖沖,不停嘟囔跟我訴苦。

聽完事情的來龍去脈,我心里想,如果我是小孩,估計也想立馬逃離。

侄兒會生氣,表面上是在小伙伴面前被媽媽耳提面命,丟了面子,其實深層次的原因,媽媽的那些「友情提醒」,是一種責備。

很多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通常有這句話:

「媽媽跟你說過多少次……」

「媽媽有沒有跟你說過……」

在知乎熱榜「孩子最討厭聽到的5句話」中,這句赫然在列。

為什么孩子對這句話,會特別反感呢?

01

孩子討厭你跟他劃清界限

「媽媽跟你說過多少次」,這句話的潛臺詞是什么呢?

「這事不怪我,怪你?!?/span>

說這些話的時候,你心里是不是這樣想的:

規(guī)則老早就已經跟你說得清清楚楚了,你還是屢教不改,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錯,那這就是你的錯、你的責任,不是我的。

為什么孩子會反感呢?

因為這句話一說出口,你就是在跟孩子分清責任。

說好無條件的愛呢?

說好的包容和接納呢?

怎么一遇到問題,爸爸媽媽就急著跟我劃清界限了?

如果你不能理解孩子此刻的感受,那我們不妨換位思考一下。

當你在工作的時候,老板總是這樣跟你講話:

「跟你說過多少次,方案要有創(chuàng)意!」

「跟你說過多少次,合同條款要多核對幾遍?!?/span>

「跟你說過多少次,項目要提前做好計劃……」

是不是有一種被人強行撐開嘴,塞進一只蒼蠅的感覺?

我們比孩子好多了,工作不開心,還可以換,可是孩子不行,不管爸媽怎么口不擇言教育他,他沒得選,只能聽著、受著、隱忍者,等到哪一天尋到一個出口,集中爆發(fā)。

所以你跟一個小孩分清責任,有什么好處?

除了引起孩子的叛逆,只能證明,你在那一刻,也回到了小孩的狀態(tài),這在心理學上,叫做投射。

很有可能你小時候也是在這些話的「單曲循環(huán)」中長大,所以當你教育孩子的時候,脫口而出的也會有這一句。

武志紅有句話我很喜歡:讓原生家庭的傷,到我為止。

所以,回想一下,如果你曾經或者正在對孩子說這樣的話,一定要及時調整,別讓這句話成為「祖?zhèn)髅胤健埂?/span>

02

孩子討厭被嘮叨

「跟你說過多少次」,似乎有一種神奇的魔力,只要說過第一次,就再也停不下來。

一句話循環(huán)往復聽多了,就變成了嘮叨,孩子已經聽煩了,父母還渾然不覺。

在一期《少年說》中,有位女孩走上天臺大聲宣稱:「我媽媽什么都好,唯一的缺點就是太嘮叨了!」

女孩很懂事,理解媽媽是為了她好,但還是想對媽媽的「嘮叨」提出限制。

當著老師同學的面,媽媽有點不好意思,滿口答應,「如果你表現(xiàn)得好,我就不嘮叨?!?/span>

結果話音剛落,她就開始了:「媽媽跟你說過,你早上起床要早一點,洗臉、刷牙動作快一點,早飯一定要吃……」

老師同學們都笑了,女孩很無奈,媽媽卻剎不住車,還在一個勁地說不停。

之前看到一位媽媽們的留言:「三寸之舌,磨成了兩寸,孩子卻一句沒聽進去。」

為什么聽不進去?

在心理學上,這叫做「媽媽的聾子」(mother-deaf)。

在《孩子:挑戰(zhàn)》一書中,有一個媽媽與孩子產生沖突的案例。

不管孩子在做什么,媽媽總是在耳邊喋喋不休:

「跟你說多少次了,跑的時候慢一點?!?/span>

「不許玩游戲了,你現(xiàn)在應該去睡覺。」

「媽媽有沒有跟你講過,飯前必須洗手。」

孩子覺得這些交談很無聊,并且很快對媽媽的說教產生了免疫,成了一個「媽媽的聾子」(mother-deaf)。

很多父母和老師都說過孩子「不聽我的話」,而他們卻繼續(xù)采用這個方式,其實都是在白費力氣。

有時候即使孩子什么都不說,他仍然在反抗,直接對著干和惡作劇就是孩子最常用的方法。

這樣的現(xiàn)象如果不及時調整,孩子長大后,會反感所有跟他講道理的人,變得沒有耐心聽別人說話。

03

孩子討厭不被信任

「跟你說過多少次」,這句話一開口,就帶著深深的責備和不信任。

我跟幾位媽媽聊過,她們根本沒有意識到這句話已經成為了口頭禪,而且沒想到會在孩子心里激起波瀾,造成不小的影響和傷害。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教育孩子的時候,說的人和聽的人,心理基礎是不一樣的。

父母在提醒、責備孩子的時候,心理基礎是:

你是我的孩子,我再怎么說你都是為了你好,我心里仍然是愛你的。

所以潛意識里,這些嘮叨和指責都是舒服的、理所應當?shù)?,是一種愛的表達,生活的煙火氣不就是這些瑣碎小事嘛。

可是孩子不一樣啊,他們天然就是缺乏安全感的,需要一遍遍通過父母的言行舉止來確認自己的價值和重要性。

當他總是聽到「跟你說過多少次」這類責備的話,那只會在心里強化一種感受:媽媽不信任我,我什么都做不好……

所以,很多孩子長大后吐槽父母:你滿嘴是愛,卻面目猙獰。

下一次,當孩子犯錯或者沒有達到我們的期望時,不妨從聽者的角度,換一種表達方式。

跟你說過多少次了,睡覺前要刷牙!

改成:想要保護好牙齒,我們應該怎么辦呢?

跟你說過多少次了,把手機收起來,趕緊寫作業(yè)!

改成:你想在七點前寫完作業(yè),你打算怎么安排時間?。?/span>

后者的感受就是一個字:開心。而且有被尊重的感覺。

你會慢慢發(fā)現(xiàn),孩子變得聽話了,每個問題都認真在想怎么辦,自信心會隨著獨立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而增強,內心變強大。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沒有人喜歡喋喋不休的責備,一句肯定、贊賞、尊重的質樸語言,會像春風一般讓孩子感到溫暖。

無論是孩子,還是為人父母,抑或扮演著兩種角色,都無法抗拒樸實而深情的表達帶來的感動。

愿每一個孩子,都被溫柔以待。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凱叔講故事(ID: kaishujianggushi),3700萬孩子聽故事大全,爸媽的育兒寶典,轉載已獲授權。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文章作者的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原創(chuàng)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舉報郵箱:3220065589@qq.com,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